精英家长经验分享

家庭教育中的三个合作

来自一位老师兼家长的思考

我是一个老师,也有自己的孩子,在许多年的工作、生活当中,碰到过各种各样的学生、家长,同时也为自己孩子的成长发愁;一边作为老师,一边也在跟我自己孩子的共同成长当中,感悟到了很多可以跟各位家长分享的东西,希望这些思考能够让大家跟孩子能有更好的沟通,让孩子能有更好的成长。

一、 家校合作——协同的力量

有一个话题一直贯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多多少少为这个话题烦恼过,但是很少有人清楚到底怎么样做才是最佳的方法,怎么样做会造成一些灾难性的后果——关于如何做好家长和老师的合作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从一个老师的视角来进行探讨,这样或许可以给家长朋友们一些新的启示。

我曾经有一个学生A,他很聪明,但是非常顽皮。学习新的知识点,往往比谁都快,能让老师觉得非常省心;但是在课堂上、课间跟老师、同学捣乱的时候,又让大家都有些无法忍受。有一次他在自习课上第一个完成了所有作业,竟然拿出漫画开始看了起来,还跟周围的同学炫耀。我让他把漫画赶紧收起来,他还强词夺理说作业已经做完了。情急争抢间,漫画也被撕坏了。 

晚上,A的家长就跟我来电说:我们孩子已经完成了作业,你为什么还要管他?还把他的漫画撕碎了。我连忙解释说,漫画撕坏是我的不对,已经跟他道歉了。家长还是不依不饶地说:我们的孩子不劳您多费心了,我们相信他足够聪明,能够管理好自己。 

作为一名老师,我当然会对所有的学生都认真负责地教育,但是人非圣贤,对于这样的孩子和家长,我在沟通过程中,还是会存在芥蒂的。学生A的家长后来再来电询问A的状况,我花了挺长时间才忍住放弃沟通的念头,过了几周之后才能正常地跟他们沟通。同时,现在的孩子的洞察力也非常强,A明显地感觉到了我跟他家长曾经出现过的沟通问题,导致他有挺长一段时间都不敢正常地跟我说话,在我面前都是躲躲闪闪。 

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相信大部分家长都不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老师。但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做一下总结:每个人对于每件事情,都会有自己的见解。老师和家长之间在教育方式、理念上存在分歧也很正常,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沟通来尽量让双方的观点保持一致,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在学生面前把对老师的不认同以及不满表现出来,甚至用一些非常贬义的词汇来形容老师。这样,即使家长宣称有意愿与老师保持一致,也会因为言行的不一致,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困惑。而且,作为一个老教师,我也知道,在孩子面前贬低老师的家长,是不大会愿意真正尊重老师的,没有尊重,更遑论和老师的观念保持一致了。

还有一个学生B,她的故事也跟漫画有关——她喜欢自己画漫画,励志长大以后出版自己的漫画。而她的家长却非常着急,找我来一起想办法,怎么样才能禁止女儿画漫画。我回答她说,先不着急禁止,我来帮你一起想一个更好的办法。不久,B的家长就欢天喜地地给我打电话说,孩子最近居然到家开始主动在完成作业后,复习、预习功课了,还问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我告诉她,她的孩子其实本来就很聪明也有自我管理能力,我做的只是注意倾听,尊重她的兴趣——先做她的粉丝,然后再因势利导地告诉她,要画好漫画,不仅仅要学好绘画,综合的知识和素养同样重要,有知识、有积累,有观察、有感悟,才能成为一流的漫画家。B的家长立刻领悟到,直接禁止孩子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并不一定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在这以后,她会注意跟我一样去赞美女儿的漫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她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 

不久以后,学生B很高兴地跑进我的办公室,给我看她父母帮她打印成册的漫画。后来,她考进了华东某知名大学的市场营销系,虽然漫画没有成为她的最终职业,但是她跟我说,是我的鼓励给了她迅速成长的信心,这是她学生时代收到的最好的支持。这个时候,我才很坦诚地告诉她,其实她的漫画,我也看不太懂,我所做的,其实不仅仅是在给她信心,同时也是在给她的父母以信心,她的家长对老师观念的理解、认同,而且还进行了深度的配合,是这样的一致性,最终让她的学习表现,呈现出了家长最初期待的状态。或许有朝一日,等她为人母以后,她就会完全理解家长和老师保持一致的重要性了。 

从老师的视角说完,再从家长的视角来说一个学生C的故事。学生C就是我的女儿,她的学校是以超大量的作业和试卷以及超强的一本升学率著称于我们这个城市的。但是对于这样的方式我是比较不认同的,因为应试、升学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虽然重要,但远远不是全部,身体、心理的健康,沟通、协调、自我管理能力,等等等等,也需要在高中开始就进行一定的培养。不过作为一个家长,我没有办法去改变孩子学校的教学方式,我只能跟孩子的班主任进行沟通,用我之前做老师时候,提升课堂效率、降低学生作业量的经验来跟他沟通。同时也告诉他学生身体、心里调适的重要性,也算是尽到了作为家长的责任——除非放弃社会教育,完全进行家庭教育,否则一个家长对于学校、老师的干预,仅仅就只能到此为止了。 

还有一些跟老师沟通的问题,比如要不要给老师红包,这可能是对很多家长的一个终极拷问了。首先,我是不鼓励家长给老师送礼、塞红包的,作为一个老教师,我可以告诉大家,这样的事情并不能对你孩子的学习生活带来多大的帮助,处理不好还可能产生反作用。不过,在前两年雾霾异常严重的时候,碰到过几个家长给班级捐献空气净化设备,对于这样让整个班集体乃至学校都受益的公开的“送礼”,我还是非常支持的,不仅支持,还非常感谢。这样的行动,除了对老师、孩子的健康能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之外,还能让家长、老师、学校产生良性的互动,而且这样的言传身教,也能让孩子从小就对责任意识、合作意识有了更好的认识。 

总结一下,家长和老师的保持一致,一方面是需要家长这一侧的认知和行动,另一方面,老师如何引导家长,也是同样重要的。而无论是哪一侧的努力,都需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理解的基础之上。家长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老师作为一个职业,不可能做到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承担无限义务。每一位老师的责任心和能力会有不同,对不同学生投入的精力可能也会有不同,但是作为家长,必须要明确好老师的责任和义务的边界点,这样能让自己和孩子的期待值都建立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基于这样的期待值,很多沟通问题,很多信任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客观上也能为孩子从学校这个服务提供方,获得更高性价比的服务。 

家长在与老师的沟通过程中,特别是在表达诉求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千万不能忽略孩子自身的感受;也不要因为怕老师的反面情绪,不给老师提合理的要求;对于学校发生的事情,要首先从学校、老师、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不要仅仅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去进行过于激动的反应,否则可能会导致家长、老师双输的局面。保持一致的沟通合作,是一门艺术,需要终生学习、提升,我希望每一个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都能学好这门艺术。

二、 与孩子合作——爱的平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同样也是贯穿始终的。如何爱孩子,每个家长都会觉得不需要学习、不需要思考;如何管教孩子,大部分家长也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实践。可是,大部分可能都不知道,真正困难的,是爱的平衡——如何爱而不溺爱,如何管教而不束缚。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父亲、爷爷和老师,我也是直到最近才开始认真地反思这个问题。我年轻的时候,管教我的女儿,恐怕和当时大部分的家长一样,总是喜欢用最严厉的管教方式。因此我和她的关系总是非常紧张,女儿总是喜欢和她妈妈沟通,而我和她的沟通,往往只是我对她严厉的管教和指令。她对我的态度,从最小时候的完全接受,到后来少许长大一点以后就开始叛逆,到后来两个人一说话就会吵起来,可以说比较是比较僵持的了。 

从女儿出生开始,我就用很高的标准来要求她。要懂礼貌、要有责任心、要合群、要讲道理、讲逻辑。希望她能够学会面对人生种种的挑战,也能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她小时候哭闹的时候,我知道是她需要陪伴或者想引起关注,我就故意不去迎合她,总是在她停止哭闹以后才会去抱她。女儿上学之后,对于她的学习成绩和知识、能力的积累,又总是提出最严格的要求。在她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还因为她在期末考试中的没有取得语文、数学两个一百分而责怪她学习不够用功而狠狠地责骂过她。 

除了望女成凤的潜意识,我之前也一直坚信,教育必须是包含惩罚的——当然这一点我现在还相信。但是当时显然是执行得太过了。我女儿长大后,我们的关系渐渐缓和、融洽起来,她告诉我:小时候我对她的惩罚实在是有些多,让她很长时间一直在逃避跟我沟通,甚至逃避跟我接触。也让她在学校里面也让她在学校里面一直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有时候还会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如别的同学好。 

再后来,我女儿也有了自己的女儿。我想到之前对女儿过分严厉的要求和过多的惩罚,面对外孙女的时候,开始有一些没有原则的完全放任。按照女儿的说法,是标准的“要月亮也会帮她摘下来”那种。外孙女上学之后,我女儿跟我进行了一次长谈,那之后我才真正的意识到,原来作为一个自负比较成功的人民教师,我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其实前前后后两次失去了平衡。 

那么,要怎样才能把握好平衡呢?首先,在惩罚孩子的时候,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在进行惩罚——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是大部分人在生活中是很难理性地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的——在这个基础上,要知道惩罚只是达到帮助孩子成长的目的的一个手段,而绝对不是一个目标。在家庭生活中,特别是目前这一辈学生的家长,自己普遍也都面对着比较大的压力,孩子在学校里面又面临着比十几年前的学生高很多的要求。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容易在家里引发一些非常激烈的情绪对峙(比如我女儿在陪我外孙女做作业的时候),让家长在选择沟通方式的时候失去平常心,也容易导致把惩罚当成了最终目标。“你今天的表现让我实在太生气了,我一定要惩罚你”,恐怕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合理的想法应该是“孩子今天的表现不够好,需要用一定的惩罚手段来让他(她)清楚地知道,这样的表现是不可接受的,以后应该避免。” 

其次,惩罚性的管教,不应该跟身体的惩罚等同起来。惩罚不是体罚,更加不是虐待。让孩子觉得难看,直接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是容易导致恶心循环的惩罚(现在想来,还好我女儿的内心足够强大,否则她小时候经过我的那么多打击,可能会从此一蹶不振的)。家长也必须要清楚,惩罚是一种高风险但是不一定高收益的教育方式,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唤醒人,唤醒孩子心里那个他渴望成为的巨人。即使在惩罚的时候,最好也要包含一些对孩子的肯定,再明确地指出她犯了什么样的错误,正确的行为应该是什么,以后应该怎么避免。 

关于爱护,有些家长坚信孩子只能表扬,不能批评。相信只有表扬才能帮孩子从小建立好完备的信心,甚至宣称“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当中的逻辑偏误我们暂且不说,单单说一下过度的爱护、纵容、夸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这会降低孩子面对压力、挑战的能力;第二,这可能会让孩子在长大后面临自豪感的缺失。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成年后可能会更难从自己的成就中获得自豪和满足。所以,纵容十分不可取,而夸奖只有在和管教与惩罚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一味地夸奖,其破坏性可能比一味地管教差不了太多。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他欲望的便利条件,他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结果,你迟早有一天不得不因为无能为力而表示拒绝。但是,由于他平素没有受过你的拒绝,突然碰了钉子,将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还感到痛苦。 

最后,跟上一段“家校合作”中一样,我还是再从一个教师的视角,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些可能通常情况下不被家长了解的信息——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其实也面临一对矛盾的平衡,跟家长的爱和管教的平衡非常相似。一方面,老师需要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教授知识给学生,也把人生的经验分享给他们,乃至在生活上、情感上对他们进行关心;另一方面,老师也要用很多“管教”的方法,可能是不那么友好地来维护班级、学校的秩序,甚至自身的权威。 

老师对学生的教导和爱护无需多言,在管教这一方面,也存在这一些潜在的过分管教、过分惩罚的危险。仅仅是面对上课喜欢开小差、说话的学生,就会常常让老师有时候畏手畏脚,也可能会由情绪引发为了惩罚而惩罚的情形。有些年轻的教室有时候会过来请教我,到底怎么样才能更好的管教住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我的经验是:首先不要把这样的孩子直接定义成“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而是要从他们的行为中尝试去发现、了解背后真正的动机。只有真正了解了“破坏纪律的行为”的动机之后,才能有效地从源头去帮学生去解决问题,从而最终营造一个优质的学校求学的环境和氛围。 

当然,真正去了解一个人各种行为的深层次动机,是心理学的一个大课题。在这篇文章里面,我会从一个很小的例子来进行浅度的分析:不只是我,大部分老师都会碰到过一群初中的男生,他们或许聪明,或许很有激情,但经常容易情不自禁地在课堂上打断老师、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面对这样的学生,大部分老师的做法肯定是直接喝止,如果屡教不改的话,恐怕会用上责骂等惩罚性手段。 

经过我对这些孩子的观察,结合我自己青春期时候的经历,加上后来学习的心理学知识,我意识到,这样的行为,其实经常是一种寻找自我归属感的需求。学生在一个班级,一个集体当中,有时候会缺乏关注,会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一个合适的在集体中的定位。在课堂上说话,经常是他们想引起同学、老师关注的一种潜意识的行为。而如果老师在第一时间对他们进行制止和惩罚,很可能让他们立即得到寻求关注的情绪的满足,从而形成刺激、满足的循环,而让这样的行为愈加屡禁不止。 

在这样的情况下,严厉的管教就肯定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了。如果有条件的话,应该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生活出发,去分析、分解他们真正的动机,在了解并确认动机的前提下,再对症下药地跟他们进行沟通,再结合合理的惩罚,才能从根本上对这些学生产生帮助。

总得来说,爱的平衡,爱和管教的平衡,是对学生成长影响非常大的因素,家长们应该首先认真地对自己的想法、 行为进行分析,再理性地去分配爱和管教;同时,这样的平衡,同样也需要家、校协同,有了良好协同的平衡,才是完美的平衡。

三、 与自己合作——学会倾听

前面讲了跟老师合作,跟孩子合作,最后,我们来讲一下跟自己合作。怎么样跟自己合作呢?其实非常简单,不是去了解自己,更不是去顺从自己的内心,而是去倾听——倾听别人才是跟自己合作最重要的第一步。 

倾听是尊重,如果能够耐心地听别人说话,就能给对方满足感,激发对方的表达欲望,对方甚至可以把你当成知心朋友。倾听需要用心,暂时放弃个人成见,尽可能地体会说话者的内心和感受,这样,才能提高沟通效率,才能减少误会,使双方更能相互了解并学到新的知识,加深彼此的关系。所有人都有倾诉欲望,无论男女,无论老幼,所有人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去向别人倾诉。而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场合,都不一定能做到耐心、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倾诉。特别是强势方面对弱势方,倾听更加是像煎水作冰一样难。 

放在家庭的环境中,父母大多就是强势的一方,而孩子则经常是弱势的,需要倾诉,但是可能缺乏倾诉机会的那一方。父母对待孩子,很容易像一个傲慢的领导,觉得生杀大权在手,只要发布指令就行,偶尔赏一颗糖给下属吃,说不定就立刻先让自己感动万分了。姑且不说作为领导应该怎样对待下属,作为父母,如果不注意倾听,那你下达的指令,都可能受到很大的反作用力,更遑论让孩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了。 

还是从我自己的例子出发——我也是在老师、领导的角色中,慢慢才学会了该怎么样“管理”孩子。孩子小的时候,我也年轻气盛,根本不知道倾听的重要性。女儿刚进入小学开始,我就要求她所有的作业必须自己迅速独立完成,所有考试必须得满分。女儿一年级时的一次大考,语文和数学分别只拿了90分和95分。我看着她的考试分数,心想一年级那么简单的内容都不能轻松拿满分,以后还怎么指望她跟我一样凭自己的本事考入一流大学。气急败坏下就开始骂她,她哭着顶撞了几句之后,我就粗暴地取消了她的娱乐活动,要不是妻子拦着,说不定还会动手打她。后来妻子告诉我,之所以没有拿满分,是因为考题有几处明显的歧义,女儿恰好猜了跟老师相反的方向。 

后来,一直到女儿大学毕业,我和她之间关于学习的沟通,都处在及其紧张的状态中——尽管我后来已经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就错失了十年的机会。这十年可是女儿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成长非常重要的十年,如果能够从做好倾听开始,更加因势利导地把我的经验传授给她,她可能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当然,我为此做了很重要的补救,就是给我妻子支招——因为她善于倾听,倾听完了以后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才能取得更好的交流气氛乃至更好的信任,在这之后,再把我的嘱托,婉转地转述给女儿,才能够让女儿或多或少接受一些。 

当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女儿的生活、感情方面,我后来补救性的倾听,倒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早恋,可能是会让很多老师、家长担心的事情,特别是在关键考试的准备期。我女儿成长的80年代的重点学校,更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我女儿的老师,包括我的一些同事们,对学生的早恋的紧张程度堪比防御病毒疫情。我个人对孩子在学校恋爱的态度是不鼓励,也不反对。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谈恋爱,而在于对于对自己感情、情绪真正的了解,对感情和学业关系的正确取舍。除了讨论学习,我非常注意倾听女儿在学校里的故事。比如交友的问题,她回家会跟我说起她的同桌、前后位、女同学、男同学,从中我会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女儿在人际交流方面遇到的问题,乃至潜在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女儿小学的时候就开始看红楼梦,我虽然有些小紧张,她会不会因此而在情感方面过于早熟,但还是放手让她自己去看,去体会了。不过同时我也十分注意去倾听,甚至去引导她向我倾诉她在书里面看到的东西,倾听完了以后我才发现,我的紧张基本上是多余的——女儿在小学时候更关心的只是里面的美女们穿了什么样的漂亮衣服,吃了什么样精致的美食。 

由于我一直十分愿意倾听,并且不主动去评头论足,发表意见。女儿甚至有时候有意无意把她的一些小心思也透露给我:比如那个男同学特别帅,哪个男同学特别聪明,跟他们一起玩比较开心。我通常不会对此做出评价,而是云淡风轻、旁敲侧击地告诉她,在小学、中学这样的小圈子里面,有一两个在某些方面比较拔尖的男孩子太正常了,不必大惊小怪,在一个小圈子里面拔尖,跟最后在社会上脱颖而出,还差十万八千里呢。最终,据我所知,女儿在中学期间,仅有过几次似是而非的小挂念。(当然,后来女儿29岁了以后反倒不着急谈恋爱了,不知道是不是我当时倾听之后的云淡风轻,催眠作用太强了) 

有时候,仅仅是父母的倾听也不一定完全有效,还需要借助其他倾听的力量。女儿本科快念完的时候,想要去海外留学。她的专业是新闻,却由于大学的时候看了太多的奇幻、宗教故事,想出国去学神学。这可吓了我一大跳,虽然我一直鼓励女儿,乃至我自己的学生,去做、去学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牵涉到她未来的生计、生活,我还是立即展现出了自己市井的一面——我供你去外国念一门以后不知道怎么养活自己的学科,你让我情何以堪啊。这个时候首先想到的当然也是倾听,但是想改变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想法,谈何容易。 

我想到了我在海外定居的朋友,她当年学的也是新闻学,就立刻像她求助。我同学花了两个小时听我女儿倾诉,从对教学内容与现实发展的脱节,到平时喜欢看的小说,再到周围同学求职、出国的动向。听完了以后,我同学再根据她了解的情况,结合我女儿的特点,直接给她推荐了美东某大学的多媒体传播的研究生课程。这就是倾听,乃至不同的倾听者的力量。 

所以,倾听是所有家长的必备技能,它可以开启你和孩子顺利沟通的大门,可以为你赢得孩子更多的认同甚至尊敬。让自己经常从指令模式切换到倾听模式,不仅可以让孩子多一些自信,更能让你在沟通中多一些自信。倾听两个字,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真的是非常有难度的。我现在也在跟我孙女的互动中继续学习倾听,也祝大家能从倾听中得到更好的合作,收获一个更和谐的家庭,更快成长的孩子。